近日,《央视财经》报道,宏盛建业投资公司以5.68亿元中标承建永宁县一项工程,2018年12月竣工验收结束。根据合同约定,目前应兑付合同金额的100%,但截至目前实际尚未兑现本金及利息还有3.91亿元。工程是自治区发改委立项,并且也是按期合格交付,为什么工程款却不能按时支付?镜头中现任县委、政府负责人把责任一把推向前任县委、政府,委屈和愤怒溢于言表。
节目播出后,永宁县县长郝春明回应,要钱还是没有,拟向上级争取资金。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上半年,永宁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1%,增长速度明显过于缓慢。由此可以看出,永宁县“一张蓝图绘到底”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距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差距还很大。
由此,我们应该反思到底拿什么来保障“一张蓝图绘到底”,谁来保护“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李云龙式’干部”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实,前不久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经给出答案。“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优越性该如何转化成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让基层多一些有思想、有创新的干部,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这是考验组织的能力和智慧,也关系民心向背。
中国不缺乏有创新、有思想、有斗志的领导,但如何让他们敢抓敢管、敢于碰硬,这需要一项明确的制度来做他们强大的后盾。近年来,中央已制定出台相关意见,人性化的在制度上为干事者撑腰,为担当者鼓劲,极大的鼓舞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但在这中间我们不难发现,还是有不少地方领导在使用“李云龙”式干部时心存顾忌,不愿用不敢用,造成了制度在落实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折扣。归根结底,还是担心这些敢做敢说的“刺头”得罪人,担心他们在探索中出现错误连带自己。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从基层实践来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有探索就难免有失误,当干部对事后容错有明确预期,就会自然产生甩开膀子干的想法。“闻鼙鼓而思良将”,用容错机制消除干部的后顾之忧,就会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不断涌现。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期间到闽宁镇调研工作,作出了“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的重要指示。这既是一张蓝图,也是对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要求。
当前,宁夏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资源的约束和制度的瓶颈,要消除遏制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关键是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让这些制度为宁夏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正其本,清其流。
2012年,国家在宁夏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然而正是因为没有“李云龙式”的干部勇闯智干,让“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金字招牌蒙灰,浪费行政和信任资源。与停滞不前的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相比,2016年设立的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却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自获批以来,贵州省各类市场主体遵循国际规则、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引资引智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等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经历过宁夏的先天基础薄弱、后天优势不足的发展,才能深刻领会“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的内涵。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上行而下效,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宁夏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然后,宁夏的高质量发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