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中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惠风书画院副院长、中央企业书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子书法家协会主席,黑龙江省大庆市青年书法工作者协会创始人,1981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黑龙江分会,教授级高级政工师,左手书写的草书巨幅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作品多次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中展出并获奖。多幅作品在《光明日报》《军工文化》等报刊上发表,多次深入石油、电子行业一线,以书法的形式送文化,为一线职工服务,得到良好反响。
名家点评
“细品中波的书法,从某个局部看有的单字和点画,也许感觉不是很精致,但你却能感觉到一种真率的东西在线条里流动,这种流动是有力量的、蓬勃的,气韵和内力自然地溢出。有时还会感觉由于受平和心态和深厚修养的影响,使其创作情绪抑扬有度,这就强化了他对线条丝丝入扣的控制。”
“中波同志经过近五十年的默默耕耘,已练就了坚实的基本功。他不但技艺纯熟、用笔丰富,又能写得一手精彩异常的左手草书。”
“中波同志巧妙地、很好地将人品与书品高度统一起来,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因此,我们在欣赏中波同志作品的时候,便可透过一件件物质的作品,感受到他的修养、人格和学识,可以说这是一部激越、律动的生命乐章。”
“细想起来,与中波同志相识已有二十一年了,感情的岁月没有减弱我俩之间的友谊。我想共同的经历、爱好和人生追求应是我们友谊长存的基石。中波是个有韧劲的人,通过自己的执著追求延伸着自己的生命,这是人生最幸福不过的事情。”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
媒体报道
中波老师四体皆能,以楷、行、草为最著。楷书以柳公权为宗,取法《玄秘塔》、《神策军》,所写楷书,结字内敛外拓、紧密挺劲,体势紧凑劲媚、骨力道健。观中波老师书楷,其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目。行书学黄庭坚,充分汲取了黄山谷行书技法特点,下笔着意沉厉,收笔回锋藏颖,一撇一捺尽得荡桨撑舟之意,但又不拘泥于古,于细节处多有变化,气魄宏达、气宇轩昂。至于草书,中波老师有一个独门技艺——左手书。在用左手创作时,中波老师将线条与节奏完美融合,在他的行笔里,有细水涓流的从容,亦有大浪滔天的狂烈。细品他的左手草书,完全进入了人、书、意合一的境界,独具匠心,遒劲浑厚,豪放激荡,融于自然,深富美感。中波老师不仅能书,而且学养很高,经常研读书法专著、诗词格律。古人云“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中波老师的书法艺术即如此,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禅悟、音律、哲学多方面,可称当代书家中的翘楚。
(来源:中国网)
书以人重
作者:聂中波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书法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周礼·地官·保氏》有载,“保氏掌请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曰六艺,三日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日九数。”“书法”作为古代士子必习“六艺”之一,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练的物化形态和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艺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涵盖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观念与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品位,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熊兼明先生曾指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直接指明了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当中的独特地位。
近年来,社会上重新兴起了“书法热”,可以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然而,在名利的驱使下,在急功近利的观念冲击下,许多滑稽荒唐的行为层出不穷。书法作品千人一面,花里胡哨,艺术作品有背离书法之道之感,令人堪忧。 例如,有的作品只追求表面形式,不注重内涵;有的作品只强调意趣,不讲究理法;有的作品只图痛快,不重视基本功;有的作品追随模仿,缺乏独特个性;有的作品雕琢做作,无天然之态等。从书法的三要素来看,有的用笔不能坚而浑,而是软而弱;有的结字不能奇而稳,而是怪而丑;有的章法不能变而贯,而是散而乱;有的名曰创新,实则欺人。究其原因,除书家自身能力之外,更多的是书家对应有“品格”的丢失,造成只想发展而忽视传统,只想出新而忽视功底,只想自我表现而忽视群众习尚等现象。
如何使当代书家重拾“书以人重”的理念,将“书品”与“人品”紧密结合是当前书坛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品道德修养,追求书品和人品的一致。在儒家的文化中,书法被认为可以反映人心和人性。例如,汉代的扬雄在其《法言·问神》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所以动情乎!”指出书法与人的精神世界相联系,从书法中可以看到书法家的君子之风、人格之美。又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有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知其人而己”。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书坛格言。
书法与书家“品格修养”的关系,大约可以归为这三点:其一,传统书法的审美和品评是以书家的人品作为评判的基本标准;其二,中华传统要求书家须“品高”,才能出“雅作”;其三,书法作品是书家“品格”的直接反映,书家的人格品行决定着书法境界的高低。因此,“书以人重”便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一贯的思想观念和评论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书法艺术亦是如此。中国书法自创生以来便与“品格”紧密相关。书法是有生命的,充满了灵性。或冲和,或飘逸,或姿媚,或貌清气健,或超然出尘,或润厚巨丽,或不胜罗绮。书法通了人性,也就有了“书品”和“书格”。书法写无形之象,无音之声,它以宇宙万象为形质,妙在游离于具象世界的“似与不似”之间,绝妙的迹化了“道”的形象,也最能贴切到人格修行上来。中国书法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注重书法家的品格修养,品格高,德性好,其书法作品自然受人喜爱;反之则会受到批评甚至唾弃。
作为中华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传承骨干——当代书家,应当立足对传统书法和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和把握,在继承这门古老而深邃的传统艺术的同时,在纠正流俗、正本清源上做出表率,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融入对书法艺术的敬畏,加深对艺术和世界的理解追求,以作品的格调高古展现当代书家对中华传统的传承与坚守,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笔者从自身半个世纪的临书经验而谈,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其一,提升书家自身的学养修为。
从书法发展史来看,强调最多的,其实并非书家的才能,而是书家的学养修为。书法必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作支撑,以高尚的思想、人格、品行、追求做灵魂。凡是优秀的书法作品,无不书纳万象,字内含情,书中蕴理,借书抒怀,从书法的笔墨、结体、布局彰显出书家的抱负、襟怀、性格和情趣,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生生不息、奋发向上、和谐相处的大道。一幅书法杰作,就是一首或者一组令人耳目一新、感人肺腑的诗篇,就是一部思想深邃、内容丰富、文笔动人的小说、散文。所以,历代的大书法家,几乎无不是学问家、文豪、诗人,或者是儒、道、佛大家。学书的外在磨练、积淀越多越好,书法的格调就会越高,包容越大,内涵越深。
当代书家假如没有精深的学养修为,作品便难脱俚俗之气。提升书家自身的学养修为,主要在于心灵的净化,胸襟旷达,超然物外,视功名、权势、富贵为身外之物,以静虚之心返璞归真。书家的品格修养往往与读书阅世有关,或是走向山川,归隐大自然,让大自然之美来陶冶性情,虚净心灵;或是隐迹书林,洁然地沐浴书香,从先哲处体味人类文化之精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笔下自然有“雅正之气”,心中自然有“中和之思”,清新雅逸,耐人寻味。清人沈道宽曾说,“多读书,则落笔自然秀韵;多临古人佳翰,则体格神味自然古雅。而立品又居其要,伯英高逸,故萧疏闲淡。右军清通,故洒落风流。”沈道宽把读书与临帖紧密地结合起来,正点到了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要害之处,只有多读书,落笔自然“秀雅”,只有多临帖,格调自然“古雅”。沈尹默先生认为:“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读书、阅世。”而苏东坡的“读书万卷始通神”说的也是此理。
其二,培养书家高尚的人品。
中国历来讲究“书如其人,立品为先”。清人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谈道:“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落褚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书法由此而成为伦理与审美融合在一起的活动,写好字的前提是成为一个“品高”的人已然成为文化律令。
书品高,贵在人品高,而高洁的人品正是贯注儒家理想的君子、圣贤形象。儒家认为书法的性质与礼乐相仿,可以淳厚人心,移风易俗,而且书法往往与礼乐之教互相结合,从而使书法打上了儒家伦理主义烙印,构成儒家修养论的重要实践环节,使书品成为人品的反映,而人之品德也就决定了书法作品的高下优劣。人们普遍认为,猥琐之人,笔下难成磅礴气势;旷达之士,运笔自然豪放纵逸;清高之人,字必拙朴潇洒;屈节之人,字必媚俗流滑。人品卑鄙低俗,胸无点墨者,不论其笔墨技巧如何娴熟,都不可能达到真正高雅的艺术境界。例如,宋代四大家“苏、黄、米、蔡”,“蔡”原指蔡京,但后人将其排斥在四大家之外而以蔡君谟代之,便是因其人品不佳。明朝的张瑞图,其书法功力不亚于其他著名的书法家。但知其者甚少,原因在于他是奸相臣魏忠贤的干儿子,靠着魏忠贤升了高官。就其字而言,无可挑剔,但想想其作为品行,那书法里也就有了奸诈之气。
书法艺术必须表现人的情志、怀抱、才性、寄托,并以此为书旨。古代书家所谓书如其学、其才,主要指其儒学之深浅高下,他们以君子风范为理想人格范型,以仁义道德为核心价值观念,以文质彬彬、美善统一为最高目标。所以对书法的品鉴往往成为对书家本人品德的伦理甄别和道德评判。黄庭坚评苏轼书时认为“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已达到温润雅逸、文质彬彬的儒家君子境界。
书家的人格品行决定着书法作品境界的高低。要使书法艺术作品格调高古,就必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若为人不好,则书艺很难进入化境。黄宾虹先生提道:“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至于至善。”当代书家应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进行生活积累、艺术提炼和人品修为,甘于淡泊,心境清虚,纯粹为艺、干净做人,不为虚名所累,不为欲望所惑,志存高远,勇于担当,不断彰显当代书家的创造力,展现书法事业的新风采。
其三,坚定书家的责任担当。
书法自诞生起,便被赋予了“载道”之责。唐代张怀难云:“文章之为内,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也有过类似的阐述,“然书之作也,帝王之经论,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流,诗歌之劝惩,碑铭之训戒,不由斯字,何以纪辞?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冀卫教经者也。”可见,儒家认为书法的“载道”功能可以“同流天地,冀卫教经”,书家具有重大的社会引导作用。
笔者作为中央企业书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对此观点颇为赞同。结合笔者自身所在的央企而言,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中央企业广大干部职工中活跃着一大批自觉坚守艺术理想,讲品位、重艺德,在艺术领域辛勤耕耘、取得显著成绩、作出重要贡献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央企业专业级书法艺术人才近2000人,其中国家级协会会员500余人,他们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力量和宝贵的人才资源。长期以来,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素材,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培育和提炼了“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预警机精神、罗钾精神等一批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企业特色的先进精神。展示央企改革发展成就,更好地发挥书法艺术引领风尚、教育职工、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迫切需要当代书家,尤其是央企书家,勇于担当,履职尽责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反映和彰显出来。
一是树立学习创新意识,开创书法事业的新局面。当代书家,特别是央企书家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各项文艺政策,结合书法工作的实际,吸收文艺发展的新成果,及时把握新形势、新环境给书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现阶段书法事业的发展方向;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努力探索书法事业发展的新路径,把握书法艺术规律,营造书法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要运用书法艺术形式,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讴歌党和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书法艺术传播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正能量,团结带领书家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的改革发展上来,努力开创书法事业发展繁荣的新局面。
二是树立服务保障意识,搭建书法事业的新平台。当代书家要牢固树立服务保障意识,通过强化书法文化服务,促进书法事业的发展;要深入重点工程建设工地,尤其是偏远地区开展书法创作和巡展活动,书写人民群众、一线职工的火热生活;要积极开展书法理论研究工作,遵循书法艺术规律,探析当代书法现状,反思问题,寻求对策,不断探索符合书法艺术发展的组织方式、理论模式和教育形式,建立符合当代书法艺术规律的新机制,为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要广泛推广书法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当代书家“书中有文、书中有道、书中有人、书中有德”的艺术追求。
三是树立开放包容意识,拓展书法事业的新空间。当代书法艺术处在百花齐放的时代,组织众多,人才辈出,风格多样,要牢固树立开放包容理念,以学习的意识加强书法经典的探索,以开放的理念加强书法组织之间的交流,以包容的心态加强书法家之间的沟通,形成创新精神和创作活力竞相迸发、书法精品和书法人品共同提升的良好局面;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专委会交流活动,聚焦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聚焦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典型事迹,努力搭建交流书法心得、展现创作成果的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完善扎根基层、采风创作的交流载体,建立书法创作示范基地,作为书法文化展示交流的窗口,塑造央企良好的文化形象。
四是树立责任使命意识,展现书法事业的新风采。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不仅是当前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遵循,更是当代书家,尤其是央企书家的神圣职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赋予书法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当代书家要以勇于创新的胆识、高度的责任担当、牢固树立责任使命意识,积极投身于书法事业的发展繁荣。要深入生活,服务群众,坚持以人民大众和一线职工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进行生活积累和艺术提炼;要让书法家走出书斋,把更多优秀的书法作品送到千家万户,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职工群众。
“故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当代书家当沉心静气,摈弃社会不良习气,把“书品与人品合一”作为行为之道,用“书以人重”来谱写当代书法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