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进万家 作者: 武振江、赵路阳
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是讲到:“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笔者在报道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一条2017年的旧闻再次引起极大的兴趣,“2017年7月,《封燕然山铭》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德力格尔杭爱苏木境内的发现,给中国书法、艺术、历史界带来很大的震动。该摩崖石刻即为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所作,是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领汉军大破北匈奴,登上燕然山南麓、勒石纪功的摩崖文字,反映的是东汉与北匈奴之间所进行的最后一场大战的内容。”文化的传承感和使命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景下,让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感觉肩上的担子比以前更重了。
众所周知,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把中国书法学习好,传承好是每个文艺工作的使命,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创作要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从人民解放军走出来的张奎志老师,就是一位把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生事业相结合的榜样人物。他从1991年12月入伍,1995年进入济南陆军学院学习,历任某红军师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教导员、宣传干事等职。先后参加过全军“94.5夜训”现场会、“98长江抗洪抢险”、“军交—2000”演练、“铁拳—2004”军事演习、“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2008汶川抗震救灾,2009赴苏丹执行国际维和等10余项重大任务。在当好一名解放军指战员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他自幼热爱文艺,苦心研练书法,魏、晋、唐、宋等各家书技无不精研,尤擅魏碑、行草兼及隶书,博采诸家风范,溶集于一炉,上下求索,形成了自己别具风韵的书艺风格,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并被诸多知名人士和社会各界收藏。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在世界引起了广泛影响。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影响国家政策和具体行动上,张奎志积极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与国际有利环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一带一路建设增光添彩。特别在第六批赴非洲维和期间,张奎志广泛传扬中国文化,教驻地民众和出兵国官兵识汉字,练书法,其作品被联非团、联苏团及出兵国司令长官和部分驻非国使馆收藏。中华书法成为增进国际友谊的催化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号召。其中报告中把“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指导内容。张奎志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广泛弘扬和传播国粹精神,创建了“什之书画”工作室,开设了“什之书画”课堂,始终秉承“关爱成长、因材施教、激能励志、成就梦想”的传承和育人理念,在驻地中小学开展了“什之书法”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为学生普及书法知识,讲授书写技能,提高书写水平,积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赞扬!他还通过开展“书法进社区”活动,增添社区文化气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社区文明创建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居民们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去了解、体验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从而激起居民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他还长期坚持为人民群众义写春联,数年来为群众义写春联多达8000余幅,广受人民群众赞誉。
张奎志在把文艺事业发扬光大的时候,社会各界也对他给予了肯定:张奎志,安徽阜阳人,字什之,号静墨轩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羲之书画报》签约诗书画家,《世界清风文学》签约作家,河南洛阳诗词学会会员,河南三门峡楹联学会会员,河南洛阳理学学会会员,全国书画名师班学员。其作品收录在《全国诗书画家精品集》《中国当代诗人诗选》《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务实》《中国道路》等重要文献期刊。
他勇做“追梦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果敢前行,永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斗志,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老兵的荣光。(武振江,赵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