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桥是青岛的象征。她位于青岛湾中,与市内最繁华的中山路成一条直线,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长虹远引”之美誉。栈桥初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码头。经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现宽8米,全长440米。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顶飞檐,题名“回澜阁”。 秋天涨潮时,尤以西部岸堤景色最佳,海浪拍岸,激起数十米巨浪,轰然作响,蔚为壮观,退潮后,海水后退一百米,礁岩沙滩上满是赶海挖蛤蜊的游人。
回澜阁
回澜阁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中国仿古典风格建筑,也是青岛为数不多的中国特色建筑之一。之所以在青岛这样一个充满欧洲建筑风格的地域出现如此中国化的景观,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时中国人的民族气节。据王铎先生介绍,青岛自被德国占领之后,实际上一直处在被外国人或者北洋军阀、清朝遗老的控制之下,直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才正式接管青岛。当时,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看到青岛这样一个中国城市,竟然遍地是欧洲殖民者的别墅,却没有多少中国特色的建筑,百感交集,不禁萌生了在青岛修建中国式建筑的想法。20世纪30年代,在沈鸿烈的主持下,青岛陆续修建了一批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其中包括水族馆,鲁迅公园牌坊,还有就是栈桥上的回澜阁。
中山路
与栈桥在一条南北直线上的这条路是中山路,它是青岛市一条老商业街,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德国占领青岛后,为了在后海修建深水码头,于1899年开辟了一条南北连接的道路,这便是中山路的雏形。德县路以南是德国人居住区,命名为“斐迭里街”,德县路以北是中国人居住区,称为大马路,1922年,两条路合并在一起,命名为山东路。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又改名为中山路。
小青岛
原名青岛,位于胶州入海口北侧的青岛湾内,面积仅为0.024平方公里,海拔17米,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灯塔曾作为航标使用。早年城市没有霓虹的时候,在回澜阁上,凝目于小青岛白色灯塔嫣红的光芒,不觉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著名作家郑振铎称“琴屿飘灯”一景的妙处在:“海面上时明时暗的红灯,如同乘舟于海上。”在小青岛回过头来拍摄青岛老城区,是一个绝佳去处。每逢台风、风暴潮,小青岛堤坝会激起壮观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