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更多>>
视窗更多>>
动态更多>>
文化殿堂首页 > 文化殿堂
莫别,不别离


杨荆秋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美丽心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十几年的默默奉献,只因他心系苗乡,心系那些贫困的孩子。他说他是莫别的孩子,就不会与这里别离,他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捐资助学的事一直做下去。

  “杨叔叔好!”“杨叔叔好!”一见杨荆秋,云南蒙自莫别小学的学生们立即拥上前,举起右手行队礼问好。这个深受学生爱戴和尊重的人,正是云南电网公司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杨荆秋。

  16年来,杨荆秋一直坚持对莫别小学捐资助学。同时,自2003年起坚持义务献血17次,并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义务捐赠者。他,从来没有和资助学生单独联系过,那是因为他担心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他,从来没有让身边同事知道他捐赠的事,因为他是一个不喜欢张扬的人。他说:“这是我心甘情愿为孩子们做的一点事,如果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我来说是莫大欣慰。”

  从苗乡走出去,将爱带回来

  近日,记者跟随杨荆秋回到他的故乡蒙自期路白苗族乡,这里有他多年来一直默默帮助的莫别小学。校园里,老师和学生校舍、食堂、澡堂等一应俱全,其中高大的四层教学楼正是杨荆秋2002年和朋友一起资助建的。

  “这所学校盖起来的时候,我们村委会原本商量要叫‘荆秋小学’,但杨老师坚决不同意,我们又建议在学校立一个‘功德碑’,他也坚决反对。16年来,他一直捐助莫别小学和贫困学生,但从来不想让别人知道,也不愿意留名。”莫别村村委会总支书杨丽珍说,“16年来,每当学生家长要求当面表示感谢,他都婉言回绝,他说只要小孩能上学就好,只要我有能力就会一直帮他们。”

  据了解,莫别小学共有学生177人,80%的学生是苗族和彝族。“学校是老式的土坯房,房屋年久失修,屋顶漏雨、四面透风、破败不堪,下雨天,孩子们踩在教室的稀泥巴地上都可以划船了。”杨荆秋这样形容当时回家乡看到的学校。2002年,当他偶然听说乡里给学校一块地,但苦于没有经费建学校时,立即邀约了3个朋友筹资15万,奠定了学校的第一块基石,随后他又四处奔走筹集资金,最终建成现在的教学楼。

  “杨老师是从苗乡走出去、第一个回报家乡的人,大家都非常敬重他。”莫别小学的校长杨永俊感慨地说。

  习惯成自然,爱心在传递

  捐资助学16年,总共花了多少钱,帮了多少孩子,在杨荆秋这里,全是一笔糊涂账,“一般家里都是爱人管钱,但我家是反着来的,我把我爱人的钱都花了。”

  既是如此,爱人肯定很支持这件事吧?记者就此询问他的爱人杨枣,可她一样“搞不清楚花了多少钱”,只是她自己倒乐意“做个吃瓜群众”,默默看着丈夫就好,“反正这是做好事”。

  新的校园建成后,老师们再也不用租民房住,学生们也有了新的宿舍。“最高兴的是家长,以前四五点钟就要起来给孩子做早饭,还要送孩子上学,家远的学生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来上学,放学怕天黑就小跑着回家,现在学生们住校就不用这么辛苦来回跑,家长很放心。”杨校长告诉记者。

  学校的问题解决了,杨荆秋又不“安分”起来,他找到教育局的老同学,请他们帮忙找困难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对于捐助的学生,杨荆秋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品学兼优;二是家庭贫困。这么多年来,他每年都要捐助三四个孩子,每个学生每月帮助300~400元。

  “最费神的就是帮学生们找适合他们年龄读的课外书,要从学前班找到六年级。”2004年,杨荆秋考虑到山村孩子的生活太单调,于是自费拿出4000多元买了一批课外书籍送到学校,2012年又陆续买了18000多元的书送给学生。“因为有了这些书,我们建成了全乡5所小学里的第一个阅览室,不但增长了学生见识,还丰富了课余生活。”杨校长高兴地说。

  “我每年都帮助一些学生,当学生毕业了,我就重新找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已经成为习惯。每年不做这些事,我心里就觉得不踏实。”杨荆秋说。2011年,为调动老师们的教学积极性,让她们安心留在乡村教书,他又自费拿出7000元做优秀教师的奖励。

  杨荆秋心系家乡教育事业的善举也感动并影响了学校的老师们,爱心的“接力棒”在老师们手中传递。他们会主动帮家庭贫困的学生买学习用品;看到一些留守和单亲家庭的学生,会悄悄为他们买来衣服和鞋子;六年级的班主任吴琼芬甚至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来作为进步学生的奖励。

  “我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杨叔叔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受捐助学生刘永琪说。

  目前,杨荆秋正计划建立“爱心助学”奖励基金,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同时也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个人力量有限,他呼吁更多人加入爱心行动。

  杨荆秋说,他是莫别的孩子,就不会与这里别离,他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捐资助学的事一直做下去。

                                                     文/ 欧阳婷婷

 京ICP备17003441     联系方式: 010-52871588 

《世界家苑》杂志版权所有   《世界家苑》编辑部编辑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 22-1337/GO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9603  邮发代号:12-56

广告经营许可:220000410013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04363号  

主管: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吉林人民出版社  法律顾问:北京首联律师事务所杨鸿飞律师